《道德經》|什麼樣的人不可深交?這三種人,關係再好也要遠離

  • Reading time:2 mins read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有云:“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告訴我們若要天下得到治理,不宜頒佈太多的法令。法令過多,百姓會感到疲憊,社會反而可能動盪不安,難以實現初衷。做人也是如此,有些人過於計較小節,卻不知簡單才是生活的真諦。

有這麼一則寓言,駱駝不慎被一個空酒瓶絆倒,一怒之下,它用盡全力踢向酒瓶。不料,酒瓶破碎,劃傷了它的腿,鮮血淋漓。血腥味吸引了狼的注意,駱駝逃命,狼緊追不捨,禿鷲也聞訊而來。最終,疲憊不堪的駱駝倒在了食人蟻的領地附近,成了蟻群的美食。

駱駝至死未曾想到,一片小小的玻璃竟成了它的喪命之物。那些喜歡多事的人,常常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糾纏,結果不過是自尋煩惱,給他人也帶來困擾。《顏氏家訓·省事》亦云:“少言寡語,寡語少過;少事無為,無為少患。”多事不僅消耗個人的精力,更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災難。

《道德經·第二十章》有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老子告訴我們對於那些讓大多數人感到害怕的事物,我們應當保持敬畏之心。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過於膽小怕事,內心被恐懼所充斥,自我設限,失去了向前的勇氣。

曾有一位名叫陳不佔的人,他的膽小眾所周知,甚至連鼠輩都不如。有一回,國家遭遇戰事,徵召每家一名男丁參戰。陳不佔得知自己將被派往前線,恐懼得連飯勺都拿不穩。在前往戰場的車上,他因為害怕甚至抓不住車欄,多次跌落車下。抵達戰場,陳不佔僅僅聽到武器相撞和士兵的慘叫,便因驚嚇過度而亡。

內心的恐懼就像是一把無形的鎖鏈,只會束縛你的腳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害怕的事物,有不願面對的挑戰。若因恐懼而裹足不前,最終將一事無成。該發生的總會發生,勇敢面對恐懼,迎難而上,才能無往不勝。

《道德經·四十一章》中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言語過多,難免失誤,話說的太多,容易引發糾紛,甚至將自己置於險境。

約束自己的言語,不揭人短處,不議人私事,這才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真正的修養。在官渡之戰中,許攸獻策助曹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然而,許攸因自認為功勳卓著,常常口出狂言。一次,酒後的許攸在公眾場合大聲詆譭曹操,恰好被曹操的愛將許褚聽見。許褚怒斥他住口,但許攸不聽,反而更加放肆,直呼曹操的小名。許褚一怒之下,斬殺了許攸。曹操得知後,雖然表面上斥責了許褚,心中卻是暗喜。

許攸雖有功,卻因言語不當,最終喪命。善於言辭是一種能力,但懂得在適當時候保持沉默,則是一種更高的智慧。生活中,話多的人往往說的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甚至可能傷害他人,給自己帶來禍端。在生活中,言語越多,可能帶來的災難也越多。學會謙遜,學會沉默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謙遜與沉默是我們最好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