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良?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我認為善良的動機首先要純,不能以施捨的角色去做,不能幫助了別人,還要求別人來感激你、回報你,不能把自己的善意強加給別人來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和成就感。總之,摻和著其他的意圖和交換就不是真正的善良了。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善行無轍跡”。用李白的一句詩回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其次,善良是尊重,是理解,是體諒,是任何時候都能夠推己及人地與他人共情,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林語堂先生曾說:“一個心地乾淨、思路清晰、沒有多餘情緒和安唸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製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這不僅是一種持戒,更是一種善良。

其次,人只有善良也不行,雖然善良的人不會幹壞事,但是軟弱的善良和沒有原則的善良,無論多好,太輕易給出去,一來顯得廉價,二來也得不到尊重。善良需要正氣,有正氣的善良充滿正義感,有自己的立場。善良更需要睿智保駕護航,不能因為善良而忽略人性潛在的複雜性,在面對惡人和不公道的事情面前,要讓對方知道你有能力做惡,但是你依然選擇善良。

這世上呀,有人會因為你的善良稀缺而珍惜你,而有的人則會因為你的善良利用你為他的慾望服務。所以,要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善良。

羅素說:“若理性不存在,則善良無意義。”

其次,善良就像一粒種子,或一朵花,它能推動周圍更多的種子生根發芽,能帶動更多的善舉善行。

分享一則今早看到的影片,什麼是善良?

羅振宇老師講道:《陶淵明傳》裡有一個句子———陶淵明當年很窮,後來出山當了彭澤令,就在縣令的任上,他送了一個僕人給他兒子,然後給他兒子寫了一封信囑託:“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就是我給你這個僕人,他也是爹生娘養的,你要善待他。

羅振宇老師說:《陶淵明傳》裡就這一句話,照見人格光輝啊!善良就是願意安排他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力量去輸出秩序。亦如孔夫子所說:“小人之德草,君子之德風”。小人的德是隨風擺動的,而君子是對自己有要求的,君子的存在就是要影響其他的東西。

我補充一點,善良就是心的柔軟和慈悲。透過一顆心看見另一顆心,透過一個生命看見另一個生命,這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誰都需要被看見,看見不只是目光之交匯,而是深入靈魂的理解和連線。看見了,才能讀懂彼此,照亮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