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承前啟後的重要節點。作為春夏之交,它既標誌著氣候和農事的轉變,也承載著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對中國古人來說,節氣不僅是時間的劃分,更是與自然、身體和社會秩序之間的一種“默契”
在立夏這一天,各地民間都有豐富多樣的風俗活動,既體現了對季節轉換的尊重,也寄託了祈福安康的願望。

吃立夏蛋:寓意“力氣滿滿”的古老祝福
“立夏吃蛋,力氣滿滿”是很多地方代代相傳的俗語。尤其在江南一帶,立夏日家家戶戶都會煮雞蛋、鴨蛋,有的還會特意在蛋殼上繪畫染色,以增添節日氣氛。
蛋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食材,也在古人心中被視作“圓滿、平衡”的象徵。在立夏這個身體代謝加快、氣溫逐漸升高的節令節點,透過吃蛋補充體力,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更有趣的是,“掛蛋”風俗在部分地區也依舊保留——把煮熟的雞蛋用布袋網兜掛在小孩脖子上,據說可以“保平安、防疰夏(中暑或夏季身體虛弱)”。這雖然是民俗層面的說法,但體現了長輩對孩子健康的深切關懷。
稱人儀式:古人版的“健康打卡”
稱體重在現代被認為是日常健康管理的一個手段,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一習慣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且與立夏節氣緊密相關。
據《清嘉錄》等史籍記載,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每逢立夏,地方官府或富戶人家會設“人秤”於街市,讓百姓排隊稱重,併發粽子或小點作為“獎勵”。這種儀式一方面具有慶祝性質,另一方面也象徵“立夏養生,從關注身體開始”。
在今天看來,春末夏初正是代謝與體重波動較大的階段。透過稱重來觀察體質變化,提醒人們及時調整作息與飲食,其實正是傳統智慧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的體現。
飲立夏茶:清涼祛溼的節氣調理術
立夏之後,氣溫顯著升高,人體容易出現燥熱、乏力、溼氣重等問題。古人很早就有“飲茶調氣”的生活方式,因此各地也發展出立夏飲茶的風俗。
常見的“立夏茶”包括:
• 桑葉茶:有清肺潤喉、降火的作用;
• 薄荷茶:可提神醒腦、舒緩暑熱;
• 綠豆湯、菊花茶:則用於清熱解毒、平衡體溫。
在浙江、福建等地,甚至還有“立夏必飲三葉茶”的習俗,即用桑葉、艾葉、薄荷合煮,以增強免疫、預防暑氣入體。雖然現代人未必照做,但背後的邏輯依舊適用:順應季節變化,適當調理身體。

鬥蛋遊戲:節氣裡的童趣記憶
“鬥蛋”可謂立夏最具趣味性的傳統活動,至今在很多小學或家庭中仍有傳承。
遊戲規則簡單:將煮熟的雞蛋尖頭相碰,以不碎為勝。孩子們在立夏日揹著蛋兜、互相鬥蛋,既鍛鍊技巧,也象徵堅強與健康。
這一遊戲不僅是節日的一部分,更承載著親子互動、代際傳承的意義。在農耕社會中,立夏意味著農忙開始,父母可能將更多時間投入田間勞作,而節日中的一顆蛋,就是連線家庭情感的紐帶。
從吃蛋、稱人到飲茶、鬥蛋,立夏習俗並非封存在博物館的陳年傳統,它們是一種活的文化,是中國人長期與自然相處中總結出的生活智慧。
節氣不是空泛的日曆符號,而是一種提醒:跟著自然的節奏生活,人才能更好地自我修復與調節。在陽氣漸盛的立夏時節,借用這些古老習俗為身體和生活“打個底”,也許正是我們現代人所需要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