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有哪些講究?這樣服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由此可見,服用中藥湯劑能否奏效,除了處方是否對症,還得講究服藥的方法。具體可從服用時間、服用溫度等方面把握。

今天,就帶領大家來學習瞭解中藥的科學服用方法。

空腹服(飯前30~60分鐘)

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多用於實證,病位在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溼等病證。

飯後服(飯後30~60分鐘)

治療病位在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疾病,使用對胃腸有刺激、毒性較大的藥物,宜在飯後服用。

睡前服(睡前15~30分鐘)

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及治療積滯、胸膈病、遺尿症等的藥物常睡前服。

頓服

病情較急者,要急病急治,煎好後立即服下,稱為頓服;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宜採用頓服法。

頻服

指分數次頻頻飲用或含在咽喉中。凡咽喉病、嘔吐病患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此外,中藥的服藥溫度也有講究。解毒、止吐、清熱藥宜在藥物冷卻後服;平和、補益藥,宜溫服;解表藥、治療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