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文化

天津素有“北京門戶”之稱,再加其地處九河下梢又依山傍水,形成獨特的地理環境,被稱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特色組成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

漁民跑火把

老世年間,養船戶在大年三十子夜時分,點著蘆葦把子,由兩個人扛著先跑遍各廟,而後再跑到海沿,繞著自家的漁船跑。養一隻船的要點兩支火把,以此類推,成千上萬支火把一齊出動,把漁鄉的除夕照得如同白晝,火把前銅鑼開道,神旗和紗燈導引。各跑火把串街越巷,此沒彼出,其景如龍騰蛇舞,熱鬧非常。

屆時,各廟門大敞四開,明燈高懸,迎接火把。船主在各廟一一降過香,來到自家漁船前,繞著漁船高喊:“大將軍(大桅)八面威風”“二將軍(二桅)開路先鋒”“船頭壓浪”“船後生風”等吉祥口號,然後在鑼聲中將火把餘節燃盡。

漁民們對除夕跑火把的興致很高。一來是船主為取 “火爆”(火把的諧音)的吉利,祈求來年的興旺發達,二來許多人欣賞其景的壯觀,欲一睹為快。還有一些閒散無業的人及孩子們準備著跑完火把到船主家去起駁。起駁的意思是說,經過這番忙碌,船主家的駁船已經魚蝦滿艙,裝不下了,需要他們起走點。船主高興地將點心、花生、栗子、柿餅子等分贈給他們,這些人用衣角兜著果品,高喊著“一網打兩船,一網金, 二網銀,三網打個聚寶盆”之類的吉利話喜洋洋地走了。

在跑火把的熱鬧場面中,也偶爾發生這樣的情形:火把熊熊而來,有的人並不躲閃,甚至迎面朝火把跑來,故意讓火把撞在自己身上。這是一些自認為正交倒黴運的漁民,想借此燒掉身上的晦氣,以求從此轉運。

天后文化

天津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后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后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