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各地一樣,春節在淮北人的心目中份量是最重的,過年是人們一年辛苦勞作後的頭等大事。稱新春佳節叫“大年”,年前除沐浴外,還要理髮,俗稱“不留隔年頭”。“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會信念,人們沒法不遵行。過年簡直是人們一年辛苦勞作後的頭等大事,稱新春佳節叫“大年”,不知流傳了多少年,遍佈多少地方。年大得人根本無法溜過去。年前除沐浴外,還要理髮,俗稱“不留隔年頭”。“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會信念,人們沒法不遵行。
如今每年的春運,人如潮湧,趕路回家過年的客流量幾乎年年重新整理紀錄,乃至成為地球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舊時那些討債的,儘管坐在借方家裡時神情呆板,但只要接神的爆竹響起,他便立時換上笑臉,拱手向主人拜年,隨即“打道回府”。舊時,淮北除夕晚上,有在門前放一橫棍的習俗,叫“攔門棍,”說攔著金銀財寶,不向外流。年,積澱的歷史和文化太多了,沉甸甸的。無論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年對中國人來說是那樣的神聖,那樣的色彩迷離。舊時那些討債的,儘管坐在借方家裡時神情呆板,但只要接神的爆竹響起,他便立時換上笑臉,拱手向主人拜年,隨即“打道回府”。舊時,淮北除夕晚上,有在門前放一橫棍的習俗,叫“攔門棍,”說攔著金銀財寶,不向外流。
舊時淮北農村平時隔日或隔多日趕一集,過了臘月二十,就變成天天集,叫“亂市”。大戶人家多在臘月初之後就殺豬宰羊。磨面是家家不可少的,一般人家磨100-200公斤。到臘月二十六七,家家都蒸煮烹炸,準備年菜。特別是要蒸饅頭,足夠吃十天半月,並蒸幾個大饅頭,裡面放些棗,留到二月二才吃。每家還要炸焦葉子、螞蚱腿、饊子等。各家根據各自的經濟狀況,買布料,備新衣;買紅紙,備對聯;買果品,備食用;買香表財神,備祭祀;買鞭炮,備燃放……貧困之家或貸或借,也要備點年貨。
春節前一天,淮北民間多不稱除夕,而稱“年三十”。在古代,除夕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儺、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年下的物事是非常豐富的,如春聯,爆竹、旺火等。現代春聯的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版製成的,上面並不寫字,而是畫神荼、鬱壘的畫像,用意是驅鬼辟邪。當今的春聯意在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驅闢作用。春聯已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學樣式,長盛不衰。
爆竹和春聯一樣,最初也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也是驅闢妖魔鬼怪。放爆竹賀新春,中國已有2000多年曆史。
爆竹發展到今天,其形制、花色品種、科技含量皆今非昔比,燃放爆竹焰火的風習也同步發展和達到了空前的境地。無論都市還是鄉村,每當除夕之夜吃餃子時,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便噼噼啪啪響了起來,響徹天宇,過年的年味便分外濃厚起來。
淮北一帶,每逢除夕,家家都要剁餃餡包餃子、吃團年飯年夜酒以及吃“消夜”(今稱“宵夜”)。消夜是供守歲用的。一盤消夜擺到桌上,家人團坐,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語,靜待天明,便是守歲。除夕夜,人們把它做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晚輩兒人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給晚輩孩子們發放“押歲錢”(也叫壓歲線)。壓歲錢是用來壓伏邪魔、幫助孩子過年的。因為小孩子魂魄不全,方有此舉。不過現代的壓歲錢多是一種親情愛意的表示。
初一這天,舊稱諸神下界之日,家家都起得很早,放開門炮,燃接年鞭,意為“萬事大吉,家泰人安。早餐多沏米花糖茶,下“扁食”(素餃),取其甜美吉利的之意。也有人家包“扁食”時放入餡中一枚銅錢或鎳幣,說誰吃了這個扁食便一年好運順遂。餐後,晚輩分別給長輩拜年。然後走出家門,向左右四鄰中的長輩們拜年。幼年幼者,拜年時可得到“押歲錢”;此時熟悉的人在路上相遇,必互揖致意,同賀“新年好”、“恭喜發財”。大家無處不在互相拜年賀節,互相祝福。
過年時各種民俗信仰頗多,禁忌也多,涉及面相當廣泛。如忌喊叫、忌打罵、忌掃地、忌潑水、忌倒垃圾、忌動針剪刀杖,忌做鞋(怕出邪事)、忌說不吉利話(煮餃子破了,忌說“破”,而要說“掙”了)等等。
年初二為吉日,開始走親串友拜年,多是女婿到岳父家、外甥到舅舅家、侄兒到姑姑家拜年。大人們則帶著小孩到各親友處。家家備有糖果、花生、瓜子、糕點及煙茶。客至,相互拜年問好,盛情款待。淮北年初四新婚男子多偕妻往岳父家中拜年,岳父以豐盛的酒席款待“貴客”。當天夫妻二人要返回,不得留宿,謂之“正月媳婦不空房”。從年初一開始拜年,一直要拜到初五六。俗傳“初一初二拜戶族,初二初三拜舅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初四初五拜姑姑”。到時候不去要見怪。再遲了,也不受歡迎,因為待客的菜吃完了。俗傳“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有饅頭又有肉;拜年拜到初七八,扯著胳膊向外拉”。拜年的幾天節日時段,城鄉處處,你來我往,甚是熱鬧。此俗至今尚盛。有些集市,搭臺唱年戲,鬧騰個十天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