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需要忌口嗎?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首要明確的是,服用大多數中藥是有忌口要求的。中醫之所以講究忌口,一是中醫看病講究辨證施治,二是中醫認為藥物具有寒涼溫熱四氣及辛甘酸苦鹹五味,而食物也不例外。中醫在治療上不但用藥物以補偏救弊,在飲食上也結合病情而進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強藥物的治療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忌口實際上也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
具體應該如何忌口?
一般來說,喝中藥時建議飲食儘量清淡,普遍應忌食辛辣、寒涼、油膩、發物、濃茶等食物。
普遍禁忌
辛辣類
辛辣類食物如蔥、生薑、蒜、韭菜、酒、胡椒、辣椒、芥末等性偏溫熱,多屬辛熱助陽之品,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因此,在服用清熱解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時,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寒涼類
寒涼類食物如西瓜、苦瓜、冰淇淋等性味偏涼,對於體質虛寒者來說,容易加重虛寒症狀,引起脾胃不適,應當少吃;如白蘿蔔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但性寒,體質虛寒及脾胃差的患者食用,容易寒上加寒,導致脾胃功能更差。
濃茶酒類
飲茶服藥期間忌服酒與茶,主要是考慮二者對於藥物吸收存在一定的影響。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透過肝臟進行代謝解毒,而大多數的藥物都需要在肝臟進行代謝,再進入全身的血液迴圈,如果在服藥期間飲酒,可能會導致影響肝臟對藥物的吸收。但是,有一些中藥是以酒煎並送服,具體情況請以醫生建議為準。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比如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若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量喝一些綠茶,但最好在服藥2~3小時後再喝。
臭惡/酒酪
這兩種食材的共性,應該是醃製或發酵過的食物。現在來說,腐乳、臭豆腐、螺螄粉、臭鱖魚、臭莧菜梗、豆汁、榴蓮、魚腥草、鯡魚罐頭、芝士等帶有腐臭味或特異氣味的食材,都算是“臭惡”。而在古代,物質匱乏,可能有些許變質和不新鮮的食材,都歸入此列。酒酪,則可能指代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酒類,二是發酵後帶點酒精的食材,三是乳酪。某種程度上,只要是經發酵的食物,也可歸於這個範疇。發酵之物會助生溼熱,腐味入腎,服藥期間吃這些自然不妥。
肉、面
指肉食和難以消化的麵條類。其實,發熱的時候,只要一吃肉,就很難快速地徹底退燒了,特別是小孩子。把肉和麵食一起,比如說肉夾饃、肉包子之類的食物,厚膩滯胃,不易消化,也不利於恢復。
因病而異
食物的忌口需要與疾病的屬性、方藥的偏性來考慮。對於病性偏虛寒的患者,如有脾胃虛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血壓偏低、心動過緩之證者,要忌食西瓜、冬瓜、蘿蔔、綠豆、生梨、甘蔗、蜂蜜等生冷寒涼、滋膩、粘滑之食品。對於病性偏實偏熱的患者,有明顯上火症狀,畏寒發熱、頭痛心煩、便秘尿黃、口舌潰爛、癤瘡、腫瘤者,需忌食韭菜、蝦、蟹、螺、蚌等食品。
因藥而異
食物的忌口還需要與具體藥物的特點結合考慮。藥物與食物搭配不當,輕則降低藥效或失去療效,重則增加中藥的不良反應,如服用地黃、何首烏要忌食蔥、蒜、蘿蔔,服用人參、黨參則忌食蘿蔔。在中醫古代文獻上,還有常山忌蔥,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忌蔥等記載。
當然,食物的分類比較複雜,同一種食物可能存在好幾種偏性,此外,由於所服用的藥物、患者體質、病情程度不同,甚至因為四季氣候的不同,所忌口的食物也不一樣。所以,關於某些食物是否需要忌口,建議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合理施用,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建議大家在瞭解藥食物的特性後,在服藥期間遵照醫囑進行忌口,以保證中藥的安全性和療效。
服中藥後喝粥法,扶正氣,增藥力
很簡單,記住一個點,就是生病時,可以喝點粥。《內經》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無論是忌口還是喝粥法,關注點都在脾胃上,本質上就是在一邊減負,一邊恢復脾胃的正常運化。好消化的熱稀粥,對病中以及恢復期的人來說,大都是合適的。
喝熱粥後,要是全身微微出汗,證明外邪已經被順利趕跑了;如果汗出淋漓,像流水一樣,出汗太過了,反而病不除,甚至有變證可能。醫聖仲景為了防止大家會濫用熱粥法,在某些條文裡面,做了明確標識。比如,第35條麻黃湯的方後註解是:“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為什麼服了麻黃湯,不能再喝熱稀粥?這是因為麻黃湯本身就是強發汗的峻烈之劑,方子裡面麻黃與桂枝搭配,已經加大了發汗的力度,此時再喝熱粥的話,必然會汗出太多,“氣隨津脫”,出汗不當是會傷津耗氣的,若是大傷正氣了,必然會引起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