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民風,黃河流域的傳統服飾

黃河流域的先民依河而居,多事農桑,故服飾以簡單實用的布製衣物為主,且色彩單一。平日裡為了農忙耕作,以短打為主。若從季節來看,百姓夏日著單衣,春秋穿夾衣,冬日披棉襖。所謂單衣,即是以一層布制,有長短之分,短者稱“小布衫”,長者稱“長衫”。春秋的夾衣俗稱“夾襖”,即是夏季之單衣裡面多一層裡襯,內外兩層,可抵禦春秋兩季的涼風。而冬日的棉襖則是在“夾襖”裡填充棉絮、軟毛等,以抵禦寒冷。棉衣有長短之分,短的稱襖,長的稱長袍。長袍通常過膝,不過膝的短襖,下身常有棉褲相配。

黃河流域普通百姓的衣著雖大多如此,但中上游和下游的差異還是明顯的。如黃河上游的青海地區,冬季時女子多穿一種名為“棉綁身”的棉衣,這種棉衣比其他棉衣略長,領子較小,大對襟,兩側有叉口。黃河中游的陝北一帶,常在棉衣之外,套上一層用動物皮毛(以羊皮為主)製成的大衣或坎肩。毛皮在外,是為了抵擋在勞作時從河邊吹來的大風。而黃河下游的山東無棣縣,人們為了行動方便,多穿一種叫“衩褲”的無襠棉褲,穿時配以單褲,適合長途跋涉。在長期的生活中,百姓的衣著也是為了方便耕作。如山東的百姓在冬季勞動時,多用黑色布帶將褲管扎住,這樣既可禦寒,也可防止翻土時蟲子或塵土的進入。陝西、河南一帶,百姓夏拳時會在頭上系一塊頭巾,既可遮擋黃河灘地揚起的沙塵,還可用來擦汗。

在年節裡,為了慶祝,黃河流域的百姓會打扮一番,佩戴特殊飾品。立春時,山東的西南部和北部有給小孩縫製春公雞、春娃娃等玩具的習俗。這些特殊的玩具一般用彩色布製作,釘在小孩子的衣袖上,寓意“吉祥”,希望孩童健康成長。二月二,龍抬頭,河南淮陽的百姓會跳起傳統舞蹈,以娛眾神。舞者穿上帶鑲邊的黑色衣服,並用垂於地的黑紗包住頭部。山東地區的人們則著紅色、戴紅帽、系紅巾以迎喜神。端午節時,年幼的孩子也有獨特的服飾或者配飾。在甘肅、陝西、河南等地,有給孩童穿五毒兜肚的習慣。所謂五毒,是指蛇、蠍、蜘蛛、壁虎和癩蛤蟆。民間認為,這五樣東西有毒,弱小的孩童較易受到傷害,而農曆五月正是這些毒物活躍的時節,因此端午節給孩子們穿上這樣的服飾。黃河下游地區的人們則製作艾草香囊給孩童佩戴,用意和上述做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