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
遊玩樂事
古風
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在白雲觀廟門內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認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災、延年益壽,於是競相觸控;窩風橋下的橋洞裡吊著一枚大銅錢,銅錢孔中有一隻小銅鐘,上書“鐘響兆福”四字,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幣投中銅鐘就能心想事成,這兩項是廟會上最熱鬧的活動。
今韻
隨著時代變化,古老的廟會亦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借廟會之時洽談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廟會最主要的特色。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傳統商業“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間手工藝展、特價書市和京劇、武術、雜技專場等。廟會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具有鮮明的傳統民族特色。
樂思廟會
廟會文化是我國民族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複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隨著改革開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城鄉各地廟會興起,規模可觀,值得研究。廟會文化內涵體現的是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質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倡孝揚善、祛災避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