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三法:早起三不要,飯後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傳統中醫養生強調要順應自然規律,掌握節氣變化。一天中的早晨、用餐後和就寢前是養生的三個重要時刻。在這三個時間點上,各有一些需要格外關注的養生秘訣。

早起三不要

早起是身體從睡眠中恢復正常功能的時刻,有三點需要注意。
1.早晨起床時不要突然站起,身體經過一夜的休息仍處於模糊狀態。睡眠期間,心跳減緩,血液流動也變得較慢。此時猛然站起,血液迅速回流,可能導致腦出血和心臟病等健康問題。古代醫學家曾說:“在清醒的狀態下睡覺,首先要放鬆心情,然後再睜開眼睛。雙手搓熱後,輕輕敷在眼睛上幾次,接著讓眼睛向左轉、向右轉各九次,稍微閉眼片刻,最後突然睜大眼睛,以驅散風火。”
2.不要憋尿或大便。《黃帝內經》提到:“大腸是傳導和變化的器官。”早上時,大腸的蠕動相對活躍,因為它剛剛完成了夜間對水分和營養的吸收,正準備排出多餘的殘留物和廢物。飲食規律且身體健康的人,通常在早晨起床後會立即感到排便的需要,排便的規律性是人體氣機正常運作的重要標誌。早晨定時排便,可以減輕大腸和肝臟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膀胱的壓力。因此,一旦有了便意,千萬不要忍耐,應該儘快排出。起床後可以喝一杯水,這有助於潤滑腸道,促進身體排毒。
3.早餐不可小覷,《黃帝內經》中提到:“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早晨是一天中最適合消化和吸收食物的時刻。如果不吃早餐,胃會空著運轉,這對五臟六腑都是一種傷害。尤其是在清晨“排毒”之後,更應該為身體補充一些營養。因此,早餐的時間不能延遲,分量不能少,吃飯時也要從容。早起半小時,坐在桌邊靜心享用一頓豐盛的早餐,只有攝入充足的營養,才能更好地支撐一整天的工作和學習。

飯後三不急

飯後是營養物質吸收的關鍵時期,因此有“三不急”的原則。
1.不急於躺下。孫思邈在《藥王》一書中提到:“吃得太飽就去睡覺,會導致許多疾病。”因此,不要急於躺下休息。飽餐後立即躺下,意味著剛吃完飯便急於休息,這樣食物在肚子裡還沒消化就會停滯,從而導致健康問題。飯後適當散步是非常有益的,正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不僅能促進消化,還有助於體內液體的流動,對身體健康有益。
2.吃完飯後不宜急於運動,因為胃腸中還有很多食物未消化。在這個時候進行大量運動,很容易導致胃下垂。《黃帝內經》中提到,飯後應“微動四肢,溫暖衣物”。這意味著飯後不宜立刻進行劇烈運動,最好的做法是在用餐後大約半小時,可以出去散步或輕鬆活動,達到身體稍微發熱的程度就可以了。
3.不急著吃水果。《黃帝內經》提到:“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穀雜糧和蔬菜肉類可以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營養,而飯後吃一些水果則有助於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然而,飯後立即吃水果可能會加重已經感到飽脹的腸胃負擔。可以在食物消化一段時間後,再適當補充。

睡前三不宜

睡前是身體和精神放鬆的重要時刻,有三項不宜事項。
1.不建議吃宵夜。有些人喜歡在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燒烤等高脂肪的食物,這會給原本該休息的脾臟帶來很大壓力。《黃帝內經》指出“脾主涎”,因此有“脾在液為涎”的說法。涎水,或稱口水,是由脾臟生成和調控的。當脾氣充足時,可以有效攝住涎水,不會流出口腔。然而,當脾臟負擔過重,導致其“固攝”功能失調時,就會出現睡覺時“流口水”的情況。
2.夜晚不宜過於疲勞,因為此時陽氣應該收斂,陰氣開始上升。《黃帝內經》中提到:“陽氣如果過於勞累,就會散失。”睡前過度疲勞會導致陽氣過於旺盛並消耗體內能量。一旦陽氣亢盛,就會全部散失,不僅傷害氣血,還會造成氣虛血虧,從而導致晚上無法安睡。因此,睡前不宜過於疲勞,給身體留出一些放鬆的時間,有助於更快入睡。
3.不宜思慮。《黃帝內經》裡提到:“心靜則神氣藏聚,心躁則氣息散失。”中醫認為“得神則繁榮,失神則衰亡”。調節精神和養生,關鍵在於靜養。睡前如果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不安;若睡前思慮重重,會讓心緒不寧。要確保良好的睡眠質量,不僅要讓身體得到休息,還需讓精神迴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