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養生好方法,邊走路邊練功

傳統文化創造性挖掘和發展,養生生活化是當代養生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和內容,今天我們談一談“走路練功”。

古人云:“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晝心夜心常遊法苑去。”在《性命圭旨》中叫做“行禪”。

歷代各門派功法中,龍虎山道家養生作為道家養生生活化倡導者,我們提倡“行、住、坐、臥,均可養生”,就是要求在生活中把精神活動按養生要求和行、走、坐、睡結合起來,經常能保持養生態和意識。

一、道路的選擇:應選擇平坦無礙的道路,如大街人行道、平坦的公路,及人少的小巷、平坦的林蔭道等。古人稱“行則措足於坦途”是有道理的。這樣就可避免因路面不平而導致碰撞和過多的分散神意。

二、時間的選擇:因為“行走練功”是養生生活化的內容,故時間上沒有什麼要求,應因人因事而宜。早晨、上班、下班、傍晚均可。若能在空氣新鮮、氣候宜人、安靜幽雅處則更好。

三、環境的選擇:無特殊要求,“靜處養氣,鬧處煉神”。不論鬧市,還是清靜的地方都可以,根據生活、工作實際情況定。主要是要做到神守如一,如上下班走在路上、遊公園、名勝古蹟都可以。上下班除安神祖竅外,應注意路面。

四、行路速度:一般要求安祥緩慢行走,不可趨奔太急。古代有的功法提倡“行如盲無杖”,就是象盲人沒有柺杖那樣,舉腳低、慢、踏實,有的提倡“鵝步”。但我們是作為養生生活化的一部分,速度快慢應因時因事而定。不論快慢必須把神定住,氣沉住。

五、姿勢要求:

1、身心輕鬆:首先要調整身心,心態平靜,展眉落腮,似笑非笑。

2、形態挺拔:形體保持松、靜、自然、安祥,百會上領,下頦回收,含胸拔背,命門微後(但不可太后突,否則行走不穩,前突即滯重費力),會陰上提。

3、手腿自然:手及兩臂自然擺動,或單側,或雙側手臂按於身體某一部位。兩腿放鬆,自然邁步。

4、神意要求:排除雜念,頭腦虛靈,安定身心,全身放鬆。深層意識要意守上丹田或者中脘穴,用淺層意識照顧路面及周圍情況,以保安全。

5、眼晴微閉;陰符經說“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可見目光對心神的重要,故要求兩目微含半垂簾,內視泥丸,用餘光照顧前面十數米處的路面。對有礙行路之事物採取來則避之,過則舍之。對無礙行路之事物,則要視而不見,勿著勿住。古人稱“眼視於下,心藏於淵”。

6、耳聽祖竅:兩耳返聽祖竅,用部份聽力去察知周圍前後動靜。對有礙行路事物則避而過之,對無礙行路事物則要充耳不聞,不去想它。

7、神氣相依:在神守祖竅的同時,要氣沉下丹田,使走路所需之氣能隨時呼叫,感受“人在氣中,氣在身中”的情景,使神氣相合,可以配合一些手臂按摩。以加強區域性氣機,達到強身,治病之效。如想增強脾胃氣機,可按於章門穴。若增強腎氣,可按於肚臍(神闕)、氣海、關元、大腿根部。

總之要“神氣相依”悠然自得,慢慢走起來會像在雲中,自己也成了一團氣。正象王重陽所說“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醺醺醉,借問青天我是誰”,達到一種神氣合一的忘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