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局從古至今都不僅僅是簡單的飲酒餐食行為,更有著社會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重要性,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存方法。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每一場酒局、飯局,都是人與人的較量。觥籌交錯和眼神交匯中,有結交、有請託、有交易、有陰謀,有真心話也有大冒險。透過酒局,我們能看見政治利益、社會關係,和人際規則很多很多······
今天將帶大家走進中國古代最經典,堪稱改變歷史的最具殺氣的酒局——鴻門宴。《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出席宴會人員:劉邦 、張良 、樊噲、曹無傷、項羽、 范增、項莊、項伯。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咸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
劉邦軍隊中掌管軍政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ying) 做他的丞相,所有的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了。項羽聽了很生氣,說:“明天就用酒肉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劉邦軍隊在霸上有十萬。
范增勸告項羽:“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愛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了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
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於是張良進去就把前因後果詳細地告訴了劉邦。
劉邦大驚,說:“這該怎麼辦?怎麼應對這件事呢”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計程車地就可以全部佔領由你稱王了,所以我就聽信了他的話。”
張良問劉邦:“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能啊。這又將怎麼辦好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怎麼你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我和他就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幫助他活了下來,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
劉邦說:“他和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項伯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進去。
劉邦奉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和項伯約定結為親家,並說道:“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說:“明天你能不能早些親自來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項羽軍營裡,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卻要攻打他,這是不仁義的。不如趁機好好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一百多人騎著馬來見項羽,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攻破秦朝,能夠在這裡再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
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說:“君王對待他人仁慈,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完酒,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裡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出劍舞了起來,並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始終沒有機會刺殺劉邦。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拼命 。”於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衝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
樊噲進去後,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眼看著項王,頭髮直豎起來,眼框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項羽左右侍衛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著一口氣把酒喝了。
項羽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侍衛就又給了他一條半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切著吃了起來。
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關中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是滅亡了的秦朝的後繼者啊。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
項羽沒有話回答,就讓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以上廁所為由,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
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玉斗一雙,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發怒,不敢親自獻上。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
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和拿著劍和盾牌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
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等我差不多回到軍營裡,你就進去。”劉邦離去差不多快回到軍營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不勝酒力喝多了酒,不能當面告辭。我帶了一對玉璧,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獻給大將軍。”
項羽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羽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鴻門宴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一次重要會面,發生在秦朝 滅亡後,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這次宴會成為了劉邦和項羽之間關係的重要轉折點,也為後來的楚漢爭霸奠定了基礎。
劉邦去鴻門”謝罪”,雖有項伯居中調停,其實是身入虎穴,命運難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項羽之怒,仍如約而往;回到軍中,”立誅殺曹無傷”,從這些事能看出他的堅決果斷。
他一向待人傲慢,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陽”,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項羽面前謙詞卑禮,惟恐有所不至–在宴會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辭也覺得於禮不合,這又表現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於他的狡詐多端,從罵鯫生、拉攏項伯、罵告密人等細節中,都表現得很明顯。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主要塑造項羽的形象,集中表現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都聽命於他,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後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立即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便放棄了進攻打算。
更由於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不想在席間殺死他,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
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樊噲採取了格外寬容的態度:樊噲沒有資格參與宴會,本可以呵斥出去,但他理解樊噲的心情,反而賜酒。樊噲陳詞,雖有指責的話,但又把他看得比懷王更高,有”求賞”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內心有愧而”未有以應”,於是優禮有加,賜樊噲坐。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後終不免於失敗。
項羽聽了曹無傷告密之後的反應和聽了項伯勸解之後的反應,形成兩個極端,把項羽毫無主見,不辨忠奸,既易衝動又易受騙的性格勾畫得十分鮮明。
在鴻門宴上既不顧范增再三催促殺劉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項莊意在殺劉邦的舞劍,還把樊噲的憤激當作豪壯,對劉邦的逃席行為聽之任之,處處表現他的優柔寡斷。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曾這樣評論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鴻門宴》雖只寫了項羽的一個側面,卻未嘗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項羽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和暴躁易怒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缺陷最終影響了他的政治和軍事決策,導致他在楚漢相爭中逐漸失去優勢,最終自刎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