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至初五習俗)
春節來臨,祝福大家:
新春愉快,闔家幸福!
有一種年味,叫小時候的年味,是故鄉的年味。拜年、穿新衣、吃餃子、收壓歲錢……年俗裡有滿滿的儀式感,有其樂融融的煙火氣!
初一:過大年
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過去放鞭炮過年圖喜慶,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不放鞭炮的行列。
大年初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一早晨,晚輩向家裡長輩拜年,說祝福的吉祥話,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給家中長輩拜完年後,人們再外出拜年。
大年初一還有吃餃子(寓意一年交好運),吃年糕(寓意節節高)的習俗。 除此之外,大年初一還有以下習俗:如不能動用掃帚、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打碎傢俱要說吉祥話(如歲歲平安)等。

正月初二:回孃家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姑爺日”。
大年初二回孃家,正是出嫁女兒對父母表達孝心的時刻。給老人拜年,盡一份孝心,也是中國人和諧家庭觀的體現。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二吃麵,圖的是條條順。過年都想討個好彩頭,吃麵寓意幸福生活長長久久,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初二除了回孃家、初二面,還有祭財神的習俗。
正月初三:睡到飽
正月初三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應該足不出戶,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早睡晚起,補睡眠養足精神,以備新年裡精神抖擻。
中國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擾亂了鼠輩,或是想讓老鼠看不見娶不成親、減少繁殖;或在周圍撒食物,表示和老鼠共享豐收。
正月初三還有以下習俗:燒門神錢(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小年朝(宋真宗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貼赤口等。

正月初四:迎灶神
相傳,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所以這一天有迎灶神、接五路(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的習俗。
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羊日,“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之所以成為“羊日”,是根據傳說,女媧在摶土造人之前,先創造了其他生靈。她於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
正月初四還有折籮的習俗(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
正月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迎接五路財神,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這是中國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習俗,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有的地方稱為“圓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還有種說法是初一以來的幾天禁忌較多,過初五就基本上不再禁諱了,吃餃子祝賀。
正月初一到初四,一般所有商店都是關門的,而初五是財神日,商人就在這一天開市招財。
民俗還有初五“送窮”一說,認為初一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是倒了“福氣”,初五垃圾要倒出去,叫“送窮”。
正月初一到初五
每一天的講究不同
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
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