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鄉村裡的年

  • Reading time:5 mins read

“小寒大寒,準備過年”。轉眼間,還有一個兩天就到二零二五年農曆春節了。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是萬家團圓的時刻。在臨近過年之時,身在異鄉的遊子們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們歸心似箭,哪怕遠隔千山萬水,也要奔回故鄉。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農村過年是最熱鬧的時候。那濃厚的年味和煙火氣息,歷歷在目,縈繞心頭,至今揮之不去。

據說,“年”本來是一種兇殘的動物,常在除夕之夜出來傷人。但它特別怕聲響和紅色,於是人們就在除夕這一天放鞭炮、貼春聯,嚇阻和驅趕這個兇惡的“年”。

正式的過年,應該是從臘八算起的吧,“臘八祭灶,年夜來到”,“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便是年”。臘月初八的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熬上一大鍋紅棗、粘米、花生、豆子、紅薯等雜糧粥,俗稱“臘八粥”。吃了“臘八粥”,就此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一)臘月二十三,就是所謂的“小年”

傳說每一個家庭都住有一位“灶王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這天夜裡,常住在家裡的“家庭間諜”灶王爺張奎,便要到天上向他的上級“老天爺”——玉皇大帝張百忍“彙報工作”,給這一家人一年來的表現、善惡和好壞做個定論。這灶王爺據說還“拖家帶口”,大小一共十六口。

為了使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主家便臨時抱佛腳,殷勤起來。“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還用又香又甜的糖果、芝麻糖等來堵愛吃甜食的灶王爺的嘴,為啥?為了使他上天后多說甜言蜜語,少些胡說八道,說出對主人家不利的言語,使主家受到上天的懲罰,這是多麼有趣的傳說啊!

過了小年,家中便更加忙碌起來。

(二)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割豆腐臘月二十四,全家開始集體大掃除,窗戶、頂棚上糊上新紙,掃庭院,擦玻璃,仔細地清掃每個角落,清理垃圾,除舊佈新。二十五,割豆腐,十幾斤香醇的滷水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年貨。

(三)二十六,蒸饅頭

在北方農村,蒸饅頭可是過年的大事和重活兒,一次蒸的要吃到年後,甚至要吃到陰曆二月二饅頭髮黴。

蒸饅頭,記得往往要幾家聯合起來,用四、五層高的蒸屜。女人們負責盤餡,做饅頭、花糕、黃蒸(外皮是玉米黃面,裡面大都是些白蘿蔔纓之類的菜餡),男人們負責和麵、拉風箱。燒柴火的大風箱呼呼作響,熊熊火苗不斷竄出。雖是嚴寒的冬天,拉風箱的人卻是滿頭大汗。蒸出來的饃和花糕、黃蒸要放到蔭涼的大缸之中存放。蒸罷這家,再蒸那家,一天下來,腰痠脖子疼,累個半死。

(四)二十七,宰年雞(豬)

進入臘月二十七,過年迫在眼前,更是有許多事情要做。首先,要“殺公雞”或“殺年豬”。那時候,我們豫北農村普遍都比較貧窮,小孩們一提過年,興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每天都在盼望著大年三十,為的是能吃到幾頓好飯,穿件新衣顯擺一下,或攢點兒“壓歲錢”,有幾天“最富有的日子”。

但對大人來說,特別是“一家之主”、“掌櫃的”,過年如同“過關”,囊中羞澀,捉襟見肘。“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一到年前便愁眉不展。但再作難,也得讓全家人吃頓肉餃子才行,特別是過年必須割上幾斤豬肉。

豬經過將近一年的精心餵養,大都膘肥體壯,只見幾個大漢冷不防竄將出來,一起動手,將一頭肥豬捺倒在案板之上。村裡的屠夫在“殺豬般”的嚎叫聲中“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乾淨、利索,然後將豬吹撐,放到早已燒開的一大鍋沸水中,將豬毛刮的乾乾淨淨。清除五臟六腹後,便可以懸掛賣肉了。

那時,豬肉是越肥越好。家裡除割上幾斤、十幾斤肥豬肉外,豬血、豬雜碎也是不可多得的下酒佳餚。那時候,我家會買上半副到一整副豬雜碎,整個春節待客的酒菜便算是準備好了一大半了。

(五)二十八,煮肉、炸丸子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要煮肉、炸丸子。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空氣中瀰漫著肉的香味。然後是趕集、貼春聯,換窗花,備好或找好新衣、帽子、鞭炮等。

這裡要說的是,在我的記憶中那時是“生產隊”,每個生產隊每年都會有大家推舉出來的“會首”,平時收齊各家的糧食錢物後,負責過年中的燈籠、舞獅、高蹺等民間文藝表演等事宜,剩下的款項和糧、面、油等大概在臘月二十八、九左右,炸油條、菜角、做燴菜等。

每家派一人前來領取一份,也有著歡慶豐收、迎春納福的寓意。記得這也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往往自告奮勇,擓個籃子前去,一則圖氛圍熱鬧,二則是能搶先吃到美食,一飽口福。

(六)熱鬧的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也稱除夕,有的年為臘月二十九)。

是舊年的最後一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也是“過年”最為隆重、驚喜的一天。從早上開始便要放鞭炮,慶賀新春了。

北方人經濟條件不如南方,也不如東北,過大年也沒有七碟八碗的盛宴,往往是“四大頓”直接開吃。

說是四大頓,其實非常單調,主要是除夕和大年初一中午要吃花糕,熬上一鍋白菜、豆腐、海帶、丸子、粉條之類的燴菜,舀上一大勺滷好的肥肉,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為餃子,一般是除夕晚上吃肉餡的,初一早上吃素餡的。

吃飯要搶在別家頭裡,不能太晚。包餃子時,往往把一枚銅錢或硬幣藏在裡邊,誰吃著了便大喊起來,預示著來年的幸運,心裡要興奮、激動和高興很長時間。

吃年飯也一般不在家裡吃,不論大人小孩,端個大碗走上街頭、樹下或橋頭,看看別人家的飯菜如何,和自家的比較一下。有時還交換著嚐嚐別人家飯菜的味道。

晚輩如是分家另過,在敬過祖宗和神靈後,要端來頭碗孝敬爺爺、奶奶和父母。

由於平時長期清湯寡水,冷不丁幾大頓下來,消化系統難以適應。兩、三頓下來就會食積、肚脹、打嗝。

大年三十清晨,老人們會早早領上子孫們十分虔誠地到墳上請認過世的先祖回家過年。除夕要閤家團圓,或圍爐夜話,觀看春晚,守夜待歲;或蜷曲炕頭,睡意朦朧。夜裡要“上供”,恭奉各路神仙。

“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這時才發現家裡家外到處都是神仙,“天地三界,十方萬靈”,共有七十二位神仙哩!還要祭祀祖宗,祈禱祖先保佑歲歲平安,半夜才能睡覺。第二天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清掃門前,煮餃子,準備拜年糖果、零錢和菸酒。

過年這幾天,忌諱很多,小孩子也被大人們囑咐和教誨處處要小心翼翼,不能洗頭洗衣服,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外潑水,不能打碎盤子、碗,不能吃藥,不能說生病等不吉利的話等等。

吃罷餃子將近凌晨四、五點鐘,家家戶戶明燭高照,燈籠飄紅,鞭炮聲大作,此起彼伏,一陣緊似地響徹雲霄,能持續一個多小時。

男孩子的一大興趣和喜好,就是放鞭炮之前,偷偷將大把火鞭上拆下十數個單個鞭炮存在盒子裡,或在放鞭炮後的餘霾中搶撿落捻未炸響的散鞭炮,視如珍寶。這天,孩子們都要換上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歡天喜地地迎接新年第一天了。

(七)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五更,首先要給爺爺、奶奶和父母、長輩磕頭,長輩們要給晚輩們發“壓歲錢”,爾後就要挨門拜年了。

小時候的鄉村冷得出奇,往往年前要下好幾場大雪,天寒地凍,冷徹入骨。在朦朧的天色和昏暗搖曳的燈籠映照下,一行老小踩著皚皚白雪,跌跌撞撞的一家家前去拜年。

有的弄不清輩份,跟著前面的人含糊叫一聲二大娘、三爺爺、五叔等,胡亂磕頭,掙一些糖果、核桃等。比較富裕和有身份、較體面的人家,還會給一角、二角的零錢,心裡美滋滋的。

如果一次能掙個五毛、一元錢,就是一筆了不得的財富。大人們則互相寒暄問好,說些新年的吉慶話語,來體現鄰里和諧和鄉情鄉誼。更有家庭的窮得家徒四壁,還要用一根“攔財棍”橫在門前,怕外人拜年時把“財氣”帶走,令人啼笑皆非。

拜罷年,是一年中小孩子們最為開心的時刻,推鐵環、擲核桃、打陀螺、紙疊麵包、在村邊的小河塘中滑冰等,盡情釋放這童年的天真與歡樂。

(八)大年初二回孃家

初二是姑娘、姑爺回孃家的日子。對嫁出去的姑娘來說,沒有什麼比時刻牽腸掛肚、過年回孃家更重要、更為迫不及待的事情了。俗話說,孃家才是家啊!

這天,也是家中四碗八碟、菸酒糖茶待客的重要日子。若是頭一年上門的新姑爺,除家裡外,近門叔叔、大伯和本家一連幾天都要隆重擺酒相待,請村裡幹部、近鄰、德高望重的長者陪客。

當然,“鬧姑爺”的習俗也必不可少,陪客者想方設法勸“新客”——新姑爺喝酒,想把其灌醉“出出洋相”,一群大姑娘小媳婦也到處追逐著新姑爺要紅包、抹灰臉、抬起來“篩糠”,把個“新女婿”鬧騰得夠嗆。

(九)初三初四,走姨串姑

初三、初四,是走姨串姑家的日子。親戚們趁過年相互走動走動,增進親誼。由於一般一年才走上一、兩次,七大姑、八大姨們見了後親的很,噓寒問暖。先籠一堆麥秸、乾紅薯秧、花柴之類的柴草點燃,烤火驅寒,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糖水,然後用唾沫蘸著手指數上幾張早已準備好的嶄新毛票硬塞在外甥、外甥女手裡或兜裡。

中午,自然是“貴賓”待遇,好肉好菜招待。末了,還非要下一碗荷包雞蛋掛麵湯,吃了後才肯放行。親情親誼,其樂融融。

(十)“破五”吃餃子,初六店開業

初五也稱“破五”,要吃餃子,“送五窮”,家家戶戶掏爐灰,倒煤渣,趕窮氣,驅邪祟。

初六鞭炮大作,門店開張,預示一年中的“大年”就要過完了。

(十一)鬧元宵

大年之後,還有又一個“小年”——元宵節。春芽初萌,九九雁來,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又重新把“過年”推向了高潮。

“鬧元宵”是民間最歡樂的習俗,慶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各種背閣、抬閣、高蹺、舞獅、舞龍燈、古會……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元宵也和春節一樣,吃的也是“四大頓”,比起年三十、初一毫不遜色。

元宵節也是孩子們嚮往的節日。天一擦黑,就挑起各式各樣的燈籠上街觀燈、玩耍,比誰的燈籠好看。

那時,村裡買燈籠的很少。女孩子會有一個紙糊的燈籠,放支蠟燭,男孩子們大都用一個白菜或蘿蔔疙瘩,後面挖空,放上豬油點燃,用一根棍子挑著忽悠,覺得也是高興得很,樂趣無限。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兒童們挑著燈籠跑來跑去,玩的開無比心,直到油枯燈幹,大人們催促幾遍,才戀戀不捨的回到家裡。由於窮,煙花的價格又較貴,所以購買、燃放煙花和禮花的很少,也很稀罕。倘若有人放起絢麗多姿的禮花,會招來眾多人前來觀看,嘖嘖稱讚。

抓住這“年的尾巴”再盡情熱鬧、喜慶一兩天,把祖宗牌物送走,“春節”、“過年”便戛然而止,期待來年了。

元宵節春意漸濃,月明如晝,清風徐徐,是青年男女佳節約會、芳心暗許的最佳時機,也是農村“媒婆”和“介紹人”最為繁忙的時刻。

在這幾天的閒日子、好日子裡,許多有情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月老”的見證下,在這花好月圓的節日裡心心相印,情定終身,紅線相牽,佳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