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半夏精(侯寧極《藥譜》),鬼蒟蒻(《日華子》),南星(《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虎膏(《綱目》),蛇芋(《植物名實圖考》),野芋頭(《中藥材手冊》),蛇木芋(《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基原】
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天南星、異葉天南星及東北天南星的塊莖。
【炮製】
1.天南星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於燥。生天南星辛溫燥烈,有毒,多外用,用於癰瘍瘰癧等證:亦有內服者,以祛風化痰為主,可用於破傷風,中風抽搐。
2.制天南星(1)白礬制 取淨天南星,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漂,每日換水 2~3次,如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每天南星100kg,加白礬末2kg,泡1日後,再換水,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

(2) 姜制 ① 姜煮:取泡過天南星,加生薑煮 4~6小時,陰於,或煮透晾至八成幹,潤1~2日,切片,曬乾。每100 kg天南星用生薑 12.5kg。②姜蒸:取泡過天南星,加薑汁,每100kg天南星用生薑 30kg,榨取汁,姜渣加適量水煮湯,與薑汁和勻,拌勻,候薑汁吸盡,蒸約4小時,至不麻或微麻舌,曬乾。
炮製中除去天南星的麻辣味,主要是加熱和輔料白礬的作用。但另有報道證實,經過水浸漂、礬浸或加熱等炮製處理,可以將天南星的麻辣性降低或消除,天南星的麻辣物質是可以溶於水的。經水浸漂2日後切片的天南星片,雖有較強的麻辣性,但對大、小鼠急性和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動物能夠耐受,湯劑在150g/kg條件下未見毒性反應,認為天南星飲片煎服可能是安全的。臨床應用經驗證實,經過煎煮過程,能達到減毒的目的,所以生天南星人湯劑使用是可以的。
【飲片性狀】
生天南星為扁球形,直徑15~60mm,厚10~20 mm,外表面類白色或淡棕色,有的皺縮,頂面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辣。制天南星為類圓形和薄片,片面淡黃棕色角質狀,半透明,質脆易碎,氣微臭,味辛。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制天南星密閉,置陰涼乾燥外。
【藥性】
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1.《本經》“味苦,溫。”
2.《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無毒;岐伯、桐君辛,有毒。”
3.《別錄》:“微寒。有大毒。”
4.《藥性論》:“味甘。”
5.《日華子》:“味辛烈,平。”
6.《開寶本草》:“味苦、辛。有毒。”
7.《綱目》:“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陰脾、肺之藥。”
8.《本草通玄》:“肺、脾、肝之藥也。”

【功用主治】
袪風止痙,化痰散結。主治中風痰壅,口眼喝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痺,風痰眩暈,癲癇,驚風,破傷風,咳嗽多痰癰腫,瘰癧,跌撲損傷,毒蛇咬傷。
1.《本經》:“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
2.《別錄》:“除陰下溼,風眩。”
3.《藥性論》:“治風眩目轉,主疝痕腸痛,主傷寒時疾。強陰。”
4.《本草拾遺》:“主金瘡傷折瘀血。”
5.《日華子》:“詈撲損瘀血,主蛇蟲咬,疥癬,惡瘡。”
6.《開寶本草》:“主中風,除痰麻痺,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
7.《醫學啟源》:“去上焦痰及頭眩運。”
8.《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墜中風不省之痰毒,主破傷如屍之
8.身強。”
9.王好古:“補肝風虛。治痰功同半夏。”(引自《綱目》)
10.《綱目》:“治驚癇,口眼喝斜,喉痺,口舌瘡糜,結核,解顱。”“生能伏雄黃、丹砂、焰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一般制後用;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
1.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喝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及氣虛眩暈,大有神效南星(生用)一兩,木香一分,川鳥(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兩。上哎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局方》三生飲)
2.治風癇 天南星(九蒸九曬)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煎人參、菖蒲湯或麥冬湯下二十丸。(《中藏經》)
3.治小兒洩瀉虛脫致虛風生,名慢脾風及服冷藥過多者 天南星、生附子各一錢,全蠍三個。上銼散,作一劑,水一大盞,生薑七片煎至半盞,去滓,逐旋溫服不拘時。(《續易簡方論》南附湯)
4.治諸風及痰厥 天南星一兩(生用),木香二錢。上哎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