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行,就是在修奴性

  • Reading time:4 mins read

最近在思考一些關係。

我想,人際關係的本質是需求。

理想的關係是兩個人之間只有愛沒有需求。

但在人間要做到無慾無求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又想在人間,最好的關係恐怕是關係中慾望的匹配,也就是需求的匹配。

我把人和慾望的關係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假無我→自我實現→真無我

階段一(假無我):有慾望但不敢承認,更不敢把自己的慾望放在首位

→(由於“主體性”提高能量變強,隨之慾望增加,貪嗔痴也變多)

階段二(自我實現):大方承認自己的慾望而且把自己的慾望放在首位

→(由於“主人意識”提升能量變強,隨之慾望越來越少,貪嗔痴變少直至消失)

階段三(真無我):無慾無求。感恩、接納一切。

最理想的人際關係是階段三的人遇上階段三的人,次之的是階段二的人遇到階段一的人。

但人的慾望又是多種多樣的。

傾訴和被傾聽的慾望、分享和被分享的慾望、控制和被控制的慾望……

一個在分享方面的慾望處於階段一的人,可能在控制方面的慾望處於階段二。

要找到一個完美匹配我們所有慾望的人太難了,所以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朋友去匹配我們不同的需求。

”搭子文化“由此產生。

我又想:這種關係是一種自戀的投射嗎?

好像是的。而且這種投射只會帶來片刻的歡愉。當夜深人靜,我們會陷入深不見底的孤獨的漩渦。

特別是當雙方沒有同步改變的時候,關係很快就會面臨危機。

我們為了應付孤獨和深不見底的需求,只好結交新朋友。

如此迴圈往復,沒有盡頭地被慾望控制著。

我想,這就是我走向修行之路的原因吧。

我厭倦了做慾望的奴隸!就像叔本華說的“慾望滿足了就無聊,不滿足就痛苦。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我們彷彿擁有了越來越多,但快樂的閾值卻越來越高。

發達的網路讓我們可以隨時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取得聯絡,我們卻越來越孤獨。

發達的交通讓我們可以去環球旅行,四海為家。但我們卻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渴望找到心靈的安身之處,因而走上了修行之路。

修行是什麼呢?

答案意外的簡單。

修行就是一點點地看見自己的慾望,然後放下它。

人因此可以和自己的內心建立連結,而在真正意義上成為“萬物之靈”。

我想愛、接納、祝福、正能量是同一件事。他們都是心靈的自然產物。

而恐懼、慾望、貪嗔痴、負能量也是同一件事。他們是大腦謀權篡位的結果。

我們都太依賴大腦了。不是嗎?

大腦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我們卻被工具控制了。成為大腦控制下的提線木偶。

我們成為了慾望的奴隸,恐懼的奴隸,負能量的奴隸,自覺上繳自己的主人意志。

這實在有愧於“萬物之靈“的稱號!

所以,修行,是修慾望、修貪嗔痴,而本質上是修奴性。

也就是說,修行意味著我們不再想做那個主動剝奪自己權力的奴隸了。我們想做自己的主人!

對!修行之路就是做自己的主人的道路!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這麼多人甘願為奴?

那是因為自由太沉重了。

自由的反面是責任。

這個責任不是說男人為了養家餬口而努力賺錢的社會角色帶來的責任,而是你要接受你遇到的所有事情包括意外、受到所有傷害都是由你吸引來的身而為人的責任。

這是十分沉重而痛苦的。

因為太痛苦所以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所以自由不僅和責任並存,孤獨也如影隨形。

由於一般人總是陷入二元對立當中,所以他們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只好聽從大腦的指令否定你、批判你。

但,為什麼還是我還是選擇走上修行之路?

還是那句話,我想做自己的主人!

我受夠了做他人和慾望的奴隸。

雖然修行之路是如此艱難,但修行帶來的深深的喜悅也是其他事情所不能給予的。

而且隨著我們的慾望慢慢減少,“接納”取代“改變”、“我是”取代“尋找”佔主體地位。我們發現幸福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刻!

很多東西也並不需要刻意為之,宇宙自然會引領我們。

我們可以把自己全然地交給宇宙,我們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地球母親的孩子。這時,恐懼消散!我們只有愛——純淨而滿滿的愛。

原來一顆沒有被慾望裹挾的心是如此輕盈!而當心無掛礙,我們和心靈建立起深深的連結,我們深深地看見、接納和愛自己。我就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就是我的心靈最好的安身之處!這時我發現我即使還是一個人,也完全不覺孤獨。因為——“心外無物”!

這一切太妙了!完美得像一個精心設計的遊戲!

自由先是帶給我們沉重的責任和不被理解的孤獨,而後又帶給我們輕盈和愛。這是屬於勇敢冒險家的禮物。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