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代茶飲,喝對才有效,不同季節要注意~

  • Reading time:3 mins read

中醫防治、養生原則是“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不同的人適合飲用不同的茶飲,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應根據季節時令的不同而有所選擇。

人們生活於天地氣交之中,飲食起居也應與萬物一樣,適應四時陰陽變化。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所謂“法於陰陽”。只有做到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即“天人合才能健康無病,延年益壽。所以,不同時節就有了不同的代茶飲。

春三月,氣候漸溫,萬物甦醒,肝氣當令,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明目理氣·黃芪夏杞茶

黃芪、夏枯草、枸杞子各5克,當歸2克。將夏枯草在砂鍋或者鐵鍋中幹炒炒熱,將黃芪、枸杞子、當歸和炒熟的夏枯草放入沸水中煮開,煮開後繼續大火煮3分鐘~5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養肝血、明目、調理肝氣,宜春季飲用。
本茶適合肝血不足所致的視物模糊不清、夜盲、乾眼症、小兒麻疹病後角膜軟化症及內外翳障等眼病者飲用。此外,常在電腦前工作、愛喝酒的人也可以飲用。

疏肝解鬱·麥芽青皮飲

麥芽10g,佛手10g,青皮10g。將麥芽、佛手、青皮共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取汁,代茶飲。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健脾。適合肝鬱氣滯症見兩肋脹痛、乳房脹痛、食積不化者。

夏三月,陰陽之氣交合,是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不僅要注意“祛暑”,還要注意補充營養,使人體陰陽保持平衡狀態。

清熱潤燥·金銀甘草茶

金銀花、金石斛各6克,甘草3克。將食材原料洗淨待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後再小火燉煮10分鐘,等到煮出香味時,濾去渣滓,保留汁液即可飲用。

功效: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補兼施,適宜夏季消暑飲用。

清熱瀉火·菊芍茶

菊花、金銀花、白芍各8克,冰糖適量。將菊花、金銀花、白芍放入杯子中,加入熱水沖泡,加蓋燜10分~15分鐘,待泡出香味以後,濾去渣滓,加入冰糖,待其化開,攪拌均勻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瀉火,又不失營養。對於預防夏季中暑,以及夏季上火等有獨特的功用。

秋季養生應以“收養”為原則,舒緩秋季的肅殺之氣,使其順平,調節肺氣。因此,秋季養生應滋陰潤燥,以養肺為主。

清心潤肺·麥門冬飲

麥門冬(又名麥冬)10克,粳米少量,冰糖適量。將粳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將麥門冬用開水大火煮半小時過濾渣滓留汁;在鍋中加入粳米,倒入麥門冬水,大火煮開改小火燉煮半小時,加入適量冰糖,繼續煮5分鐘,冰糖溶化即可代茶飲。

功效:清熱潤燥又健脾補中,是秋季養生的不二之選。

補肺益氣·黃芪麥冬枸杞茶

黃芪、麥冬、甘草各4克,枸杞子8克,一同用開水沖泡,加蓋燜泡30分鐘後,代茶飲。

功效: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痺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等。

建議:在立秋後每天早上喝點早茶,可以幫助脾胃滋陰,平衡陽氣。緩解秋燥還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茶飲,如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母等。

冬三月,此謂閉藏,養生應以“藏”為主,避免受到嚴寒的侵襲。

祛寒養胃·姜棗陳皮茶

紅棗10克,生薑、陳皮、紅茶各4克。將紅棗洗淨去核待用,生薑切片待用;陳皮加入鍋中,新增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改成小火煎煮,2個小時以後濾去渣滓,取汁液待用;用陳皮水沖泡紅茶薑片、紅棗,加蓋燜泡20分鐘左右,等到香味飄出即可飲用。

功效:四味性溫之品,共奏祛寒養胃功效,在冬季飲用尤為適宜。

益腎養血·黃芪山藥飲

黨參10克,黃芪、懷山藥白扁豆各15克,核桃仁15克,大棗6枚。山藥洗淨,切片剁碎;核桃仁、白扁豆磨成細末;黨參、黃芪裝入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去浮灰;在適量清水中加入紗布藥袋、大棗,先用大火煮沸轉小火,加入山藥碎塊、核桃仁和白扁豆細末續煮25分鐘,去藥飲用。

功效:用於脾腎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畏寒怕冷、少氣懶言、動則氣短、納少便溏、腰膝痠軟等症。適合冬季飲用。

只有瞭解自身的體質,才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因此養生要因時而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