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帝江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位於西方三百五十里外的天山,山間金玉遍地,青石與雄黃礦脈交織如繁星‌。英水自山澗奔湧而出,蜿蜒注入湯谷,水波映照霞光,彷彿流淌著熔岩的脈絡‌。這片神秘之地,棲息著《山海經》中最為奇特的神靈——帝江。

據《山海經·西山經》載:“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其形如鼓脹的黃色皮囊,通體赤紅似烈焰灼燒,六足踏地如磐石穩固,四翼展開可蔽日月。雖無耳目口鼻,卻能感知天地韻律,隨樂起舞‌。每逢月圓之夜,帝江盤旋於天山頂峰,身軀如流火劃破夜空,六足踏出星辰軌跡,四翼掀起罡風,混沌之軀與天地共鳴,歌舞之聲引得百獸駐足,草木搖曳‌。

一日,南海神“倏”與北海神“忽”遊歷至天山。見帝江渾然無相,倏嘆道:“混沌無竅,不聞天籟,不見繁花,何其憾也!”忽應聲提議:“吾等為其開七竅,令其通曉萬物!”‌
二人以神力為斧鑿,歷時七日:

首日‌,鑿雙目,帝江初見天山金玉輝光;

三日‌,刻雙耳,聞英水潺潺與風過鬆濤;

五日‌,塑口鼻,可飲甘露、嗅花香;

七日‌,七竅成,混沌之軀漸顯人面‌。

然變故驟生!七竅初開,帝江體內混沌之氣外洩,身軀如熔岩崩裂,哀鳴震徹山谷。倏忽大驚,欲止而不能。最終,帝江化作赤色光塵消散,唯留一曲未竟之歌舞,迴盪於天山雲霧之間‌。

後世傳言,帝江乃混沌本源所化,其亡象徵秩序對無序的侵蝕‌。亦有學者考據,帝江實為黃帝化身“帝鴻”,渾敦之態隱喻萬物未分時的原始神性‌。天山子民至今傳頌:“混沌舞乾坤,七竅葬天真;若無倏忽計,天地守玄門。”

《山海經》帝江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