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道人要抄經?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許多初學道者都是從經典學起的,《道德經》、《清靜經》等道家經典讀得滾瓜爛熟。讀經誦經不可謂不重要,然而,在讀經、誦經、抄經,再到默經這樣一個略顯清苦的學習中,抄經,更是一件磨性子的功夫。

那麼,為什麼已經讀過經書了,還要去抄習經書呢?

首先,抄經是學習經典最快的過程。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告誡我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修道雖然並不強求一個人的記性如何,但對經典的理解往往並不是看過幾遍就能夠悟徹祖師幾十年修道的妙語。儘管讀經也是學習經典的好辦法,但單純地誦讀又很容易因瑣事而分心神,所以初修道者也應抄經,並且需要長期堅持,不可廢墮。這種看似緩慢的方法,其實可以更好地把經文印到自己的內心中。其次,抄經是對無上經典的最大恭敬。想要抄出一份乾淨整潔的經文,所需要的準備量是很大的。從基本的筆墨紙硯,到恭請經文、沐手靜心等過程,均強調抄經者對經寶的恭敬心。人們之所以有機會學習祖師經典,皆因有莫大的機緣。修道人在面對人生中的一切機緣時,都要心存感恩,因為每一次的經歷其實都是在督促著自我更加精進。

再次,抄經不僅僅是文字的表達,更是靜心修行的必需。道教對信仰者閱讀、抄習經典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即經文不可讀半篇。故相比起誦讀經典,抄經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所以需要抄習者能夠對自身有更加強大的掌控能力。

對於普通人來說,通常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但抄經不僅僅只是把經典中的文字謄抄下來,這本是一個修習的過程,因此便對抄習者的身形是否端肅、心念是否清靜等有著諸多規誡。唯當心無旁騖之時,才能夠真正進入到大道教誨的境界中。誠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修行本身一般,在最開始的時候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與誘惑。此時越是急著靜下來,反倒越容易焦躁。修習者面對的考驗之一,便是能否把持住對清靜的渴望。這是一道玄之又玄的界限,所謂過猶不及,當人心被清靜的慾望牽引了,這反倒會成為修行的大魔障。我們在抄經的過程中總是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而亂了心神,但只要能及時做到止心,便不會在修行路上鑄成大錯。隨著同樣的過程一次次迴圈,再一次次精進,直至實現耳不聞聲、目不染色的境地,抄習者眼中和心裡只有祖師留下來的教誨,這樣的抄經才是用心在抄寫,更是把經文寫進了自己的心中。 把抄經作為一種修行去做,這是對每一位修道者的基本要求。在這如珠璣一般的文字背後,隱含的是祖師們諄諄的教誨,是大道的顯化。修道人以道為根本,尊重經典,亦是我輩對大道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