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粽香四溢,龍舟競渡,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如期而至。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氣性儀式”節日之一。雖然現代人多將它視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實際上,端午節的文化根源遠比我們熟知的傳說更為複雜、豐富。

起源:驅邪避疫的“五月節”
在古代中國,“五月”歷來被視為“惡月”,初五更被稱作“惡日”。端午節最早並非紀念某一歷史人物,而是全民性的辟邪驅毒節。尤其在江南水鄉一帶,溼熱瘴氣橫生,疾病易發,人們常以草藥沐浴、掛艾草、飲雄黃酒等方式應對自然變化帶來的威脅。
這些傳統習俗帶有強烈的巫術與防疫色彩,如:
- 門上插艾草與菖蒲:艾葉驅蟲,菖蒲象徵辟邪;
- 佩香囊:以雄黃、硃砂等芳香藥粉填充,掛於小兒身上,有安神驅穢之意;
- 飲雄黃酒:古人認為雄黃可殺百毒,雖現代已知其有毒性,但當時代表著對健康的渴望與理解。
因此,端午節的本質,是古人“與自然博弈”的文化迴應。
屈原紀念與文化昇華
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忠諫被放逐,最終投汨羅江自盡,百姓悲痛不已,每年端午投粽入江祭奠他。自漢代起,“紀念屈原”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主線,尤其在南方楚地文化影響較強的地區更為普及。
屈原代表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忠誠、清正、憂國憂民。他讓一個原本以民俗習俗為主的節日擁有了更深的歷史厚度與文化象徵,也令端午節成為表達家國情懷的重要節日。

傳統習俗:融合實用與儀式
在長期演變中,端午節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節令活動,這些習俗既有實際功效,也承載了文化認同:
- 包粽子:從最初的“投江餵魚”演變為家家戶戶裹粽團圓。南北風味各異,既是紀念也是“節令食療”。
- 賽龍舟:由古代水神崇拜、祈雨祭水演變而來。現已成為競技與社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系五色絲線: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五行,有鎮邪納福之意。
- 掛鐘馗像、畫午時符:源於道教文化,意在祛除不祥。
這些活動背後體現的,是中國人“重家庭、重養生、重節氣”的生活哲學。

當代意義:文化認同與健康生活的融合
今天,端午節不再僅是“紀念屈原”或“吃粽子”這麼簡單,它已成為連線古今、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平臺:
- 節令飲食與健康:粽子的製作愈加註重營養搭配,如低糖、全穀物、菌菇餡等,反映出節日習俗與健康理念的融合。
- 兒童節令教育:佩香囊、畫龍舟,成為家庭親子教育的重要契機,強化文化認同感。
- 中醫與節氣結合:不少中醫機構藉端午之際推出艾灸、五毒貼、香囊調理等傳統療法,既傳承技藝也服務大眾健康。
端午節的精神核心,從最初的“辟邪求安”到今天的“健康與文化”,一直未變的是中國人順應自然、敬畏生命、重視親情與社群的傳統觀念。
節日從來不僅是時間上的節點,更是文化記憶的承載體。端午節之所以歷經千年不衰,是因為它紮根於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文化情感與養生智慧之中。當我們再次在五月初五掛起艾草、包上粽子,不只是延續一項古老傳統,而是在悄悄與時間、與祖先、與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