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日寒風漸起,不少人會感到骨縫間隱隱作痛,關節腫脹、僵硬,行動變得極為不便,彷彿骨頭都被“凍結”了一般。在中醫的視角里,這種現象與自然界四季更迭、人體陽氣變化息息相關。冬季陽氣內斂,若人體陽氣不足,便難以溫暖周身,導致寒邪侵襲,關節疼痛加劇。那麼,如何讓身體回暖,減輕這些不適呢?中醫提供了幾條實用的建議:
沐浴陽光,溫補陽氣
冬日暖陽尤為珍貴,適時沐浴在陽光下,能夠有效提升體內陽氣,強化骨骼,減輕關節疼痛。推薦在上午9至10點或下午4至5點這兩個時段,享受半小時左右的日光浴,讓溫暖的光芒驅散身體的寒意。
重點保暖,護住關節
寒冷天氣中,關節部位尤為脆弱,易受寒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因此,穿戴護膝、手套,選擇高筒鞋保護腳踝等措施尤為重要,確保關節不受涼,減少疼痛發生。
食補關節,強化營養
透過飲食調養,也能有效緩解關節痛。多攝入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製品、豆製品、魚蝦、海帶、黑木耳以及富含膠原蛋白的雞爪、豬蹄、羊腿、蹄筋等,這些食物不僅能補充鈣質,還能滋養關節,促進健康。
中醫視角下的關節痛
即便遵循了保暖與日曬的建議,仍有部分人群關節疼痛不減,這可能與中醫所謂的“痺病”相關。痺病成因多樣,包括但不限於:
正氣虛弱,外邪入侵,經絡受阻。
寒溼內蘊化熱,或臟腑溼熱流注關節。
飲食不當或脾腎功能衰退,復感外邪,痺阻經絡。
痰飲內生,痰瘀互結於關節周圍。
肝腎不足,年老體衰,筋骨失養。
中醫治療策略
針對關節痛的不同成因,中醫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結合中藥、中成藥及針灸療法:
中藥:常用如乳香、沒藥、羌活、獨活等藥材,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中成藥:如獨活寄生丸、雷公藤片、風溼寧注射液等,便於服用,效果顯著。
針灸療法:主穴選曲池、外關、陽陵泉、大椎等,輔以疼痛關節區域性取穴,透過針刺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中醫透過綜合調理,旨在恢復體內陽氣平衡,強化關節營養,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有效緩解冬季關節疼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