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盛極而衰的大唐與悽美的愛情悲歌

長恨歌,這首千古絕唱,不僅是白居易筆下的經典之作,更是大唐盛衰與愛情悲劇的完美交織。它以其深情的詩句和豐富的意象,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玉環出生於官宦之家,因父親早逝而由叔父撫養長大。她成年後,美麗動人,並且精通音樂。不久,她便被壽王李瑁看中,唐玄宗李隆基親自頒詔冊封她為壽王妃。令人意外的是,唐玄宗一見楊玉環便對她心生愛慕,念念不忘。

為了長期佔有她,並掩人耳目,唐玄宗命她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公元745年,唐玄宗正式將楊玉環立為貴妃,史稱楊貴妃。入宮後的楊玉環名為貴妃,實則地位如皇后,深得唐玄宗寵愛,他公開宣稱:“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兩人毫不避諱地展示恩愛,正如《長恨歌》中所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並非誇張,而是事實。隨著楊貴妃的專寵,唐玄宗對楊家也給予了極高的封賞,官職和財富應有盡有。

楊貴妃來自蜀地,喜愛荔枝,因而每年都要快速送來荔枝。後來的大詩人杜牧對此作詩諷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此大費財力動用軍事力量運送可有可無的荔枝,最終導致了盛唐的衰落。

由於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驕橫任性,安史之亂隨之爆發。當時國家已實現和平多年,缺乏戰爭經驗,加之宰相楊國忠嫉妒有才能的人,指揮失誤,給國家帶來了災難。叛軍迅速推進,逼近唐朝的都城長安。在危急時刻,唐玄宗不得不帶著幾名隨從匆忙逃離長安,前往蜀地避難。

當他們行至馬嵬驛,護衛的禁軍突然造反,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兄妹,以平息民怨。為了保全自己,唐玄宗無奈之下只好答應。於是,賜予貴妃白綾自盡,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夢斷馬嵬坡。人不是草木,誰能無情?《長恨歌》中提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雖然有些誇張和藝術的修飾,但千年後,我們仍能感受到唐玄宗當時的悽惶和無奈,以及深深的悲痛。

因此,白居易創作了這首長詩《長恨歌》,強調“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意境。經歷了滄海桑田,《長恨歌》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悽美的愛情,仍舊在歷代讀者心中激起陣陣漣漪,永久流傳。這或許才是這部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