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之戰:千年恩怨的歷史解析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吳國與越國之間的一場重要爭霸戰,歷時三十五年,最終以越國的勝利結束。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進攻楚國。此時,越王允常趁吳國空虛,出兵攻擊吳國。吳王急忙撤軍回國救援,但允常力不足,只好選擇撤退。後來,允常去世,由他的兒子勾踐繼位。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為了“讓南方的越人歸服”,在勾踐剛登基不久便出兵攻打越國,雙方在槜李(今浙江嘉興)交戰。面對強大的吳軍,越國採取了奇招:將死刑犯排在陣前,面對吳軍一同舉劍自殺,震驚了吳軍,使其陣形大亂。吳王闔閭因重傷無法治癒,越軍趁機發起反攻,最終大敗吳軍。

闔閭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夫差為了報仇,日夜進行軍事訓練,準備進攻越國。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準備發起攻勢的訊息被越王勾踐得知。儘管大臣范蠡勸阻,勾踐仍然執意先發制人,決定出兵攻打吳國。兩軍在夫椒(現在的江蘇蘇州一帶)展開激戰。吳軍全力以赴,同仇敵愾,儘管越國使用水軍,但由於力量懸殊,越王勾踐最終率領殘餘的五千士兵逃至會稽山。在吳軍的圍困下,大夫范蠡提議屈辱求和,建議越王勾踐親自去吳國做質子。吳大臣伍子胥則認為應該趁機消滅越國,否則將來必定會後悔。可惜,吳王夫差急於北上爭霸,未採納伍子胥的建議,同意以越王做質子為條件,讓吳軍撤退。勾踐夫婦在吳國忍辱工作,為吳王“駕車養馬”,經過艱難困苦,終於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得以返回越國。

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忍辱復國,勾踐常常“臥薪嚐膽”,不敢懈怠。他與百姓同甘共苦,親自下田耕作,尊重賢士,樂於聽取建議,並減輕賦稅。在賢臣文種和范蠡的輔佐下,勾踐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戰略,積極發展生產,鼓勵生育,充實兵源,開墾荒地,加強軍事訓練,以整頓軍隊。同時,他對吳王表面上表現出忠誠,頻繁地向夫差及其親信獻上豐厚禮物,顯示出效忠的姿態,促使吳王放鬆警惕。此外,他故意選派美女西施和鄭旦送給吳王,讓吳王沉迷於女色,疏於政事。勾踐還精心挑選能工巧匠送往吳國,幫助吳王進行大規模建設,從而實質上耗費了吳國的國力。

吳王夫差征服越國後,便積極向北進攻中原,希冀實現稱霸的夢想。儘管大臣伍子胥建議他“先穩定越國再圖齊國”,但吳王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吳國多年來頻繁征戰陳國、魯國等地,國力大大耗損。加之在公元前478年,吳國爆發了嚴重的饑荒,民眾生活困苦。勾踐因此覺得進攻吳國的時機已然來臨,經過充分準備後,他決定出兵攻打吳國。

雙方在笠澤(現在的蘇州一帶)展開激戰。吳軍在北,越軍在南,雙方隔水對峙。勾踐採用了一種巧妙的戰略:在夜幕降臨時,擊鼓吶喊,假裝準備進攻。夫差誤以為越軍從兩條道路渡江襲來,因此將兵力分成兩路迎敵。然而,勾踐卻趁機秘密調動主力軍渡過江,直擊吳軍中間兵力最薄弱的地方。結果,吳軍被從中間撕裂,陷入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吳軍退守至姑蘇,越軍長期圍困,持續了三年,最終使吳軍力竭而敗。夫差原本想模仿勾踐當年的做法,低聲下氣地求和,但最終被勾踐堅決拒絕。絕望中的夫差選擇了自殺,吳國因此滅亡。

吳越戰爭中,雙方經歷了長時間的對抗與較量。由於夫差的自滿與輕視越國,最終導致自己敗亡。與此同時,越王勾踐趁機向北進軍中原,與各諸侯進行結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稱霸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