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末年,陽羨縣有一位名叫許彥的旅人,正行走在綏安山的蜿蜒小徑上。忽逢一少年書生,約莫十七八歲,躺臥於道旁,面露痛楚之色,聲稱腳有疾患,懇請許彥助其暫避於隨身攜帶的鵝籠之內。許彥初以為戲言,然出於善心,終是應允,開啟了鵝籠。令人稱奇的是,那書生竟毫不費力地擠入籠中,與籠內之鵝和睦共處,鵝群不驚不躁,籠體亦未見絲毫擴張。許彥手提鵝籠,竟不覺絲毫重量,心中滿是詫異。
行至一棵古木參天的大樹下小憩,書生悠然步出籠外,向許彥致謝,並言欲設宴以表感激之情。言罷,書生輕啟朱唇,吐出一精巧銅盤,盤內佳餚琳琅滿目,山珍海味一應俱全,所用器皿皆由純銅打造,香氣撲鼻,世間罕見。宴飲間,書生忽道近日有女子如影隨形,欲暫邀其共聚。許彥欣然應允。
未幾,書生又自口中吐出一妙齡女子,約莫十五六歲,容顏傾城,衣飾華美,與二人同桌而食,笑語晏晏。酒過三巡,書生漸入醉鄉。此時,女子輕啟朱唇,向許彥吐露心聲,言雖與書生情深意篤,卻心有旁騖,私藏一男子於暗處,欲趁書生沉睡之際,邀其相見。許彥聞言,默許其行。
女子遂吐出一青年男子,年約二十三四,英俊瀟灑,與許彥相談甚歡。然宴樂之際,男子亦透露心中隱秘,言與女子雖兩情相悅,但亦心有旁騖,私下另有所約。言畢,男子亦自口中吐出一溫婉女子,年約二十,四人共飲,其樂融融。直至書生將醒,男子迅速將所邀女子收回口中,以免洩露機密。
書生醒來,對許彥致歉,言小憩過久,累及獨坐。時近黃昏,遂向許彥辭行,將先前所吐女子及一應銅器悉數收回,唯留一徑尺有餘之精美大銅盤贈予許彥,以作紀念,並言:“別後雖遠隔千山萬水,唯願彼此心中常存此段情誼。”
歲月流轉,至太元年間,許彥已官至蘭臺令史,他將這枚承載著往昔記憶的大銅盤贈予了同僚侍中張散。張散細觀銅盤之上鐫刻之字,驚歎不已,斷定為東漢永平三年所制之珍品,其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皆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