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鍾情於貼門神的習俗,深植於悠久的文化傳統與民間信仰之中,這一習俗的根源遠比單一故事所描繪的更為深遠和複雜。實際上,貼門神的習俗並非僅源自《西遊記》中魏徵夢斬龍王后,李世民命秦瓊與尉遲恭守門以防龍王鬼魂侵擾的傳奇故事,而是有著更為古老的歷史脈絡。
追溯至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敬畏與崇拜孕育了多種祭祀儀式,其中便包括對門戶的祭祀。殷商時代,天子已行五祀之禮,門戶作為每日出入的必經之地,自然被賦予了守護與辟邪的重要意義。周代更是將門戶祭祀納入宮廷常規儀式,顯示了古人對門戶安全的重視。門神的形象與人格化,正是這種祭祀活動的產物,它們被賦予了守護家宅、抵禦邪祟的神聖職責。
關於門神的起源,另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指向了遠古的神話人物——神荼與鬱壘。相傳這兩位神仙具有捉鬼驅邪的神通,古人相信在門戶上繪製或張貼他們的形象,能夠有效抵禦惡鬼的侵擾,保護家人平安。這一信仰在漢代尤為盛行,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掛桃人、懸葦索,門上繪神荼、鬱壘及虎的形象,以祈求新年的安寧與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門神的形象與功能逐漸豐富與演變。從最初的辟邪防身,到後來寄託了人們對功名、富貴、長壽等多方面的美好願望。明清時期,門神的種類更加多樣化,不僅有傳統的武將門神如秦瓊、尉遲恭,還出現了象徵福祿壽的天官、財神等吉祥形象,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貼門神的習俗是古人基於原始崇拜與自然信仰,歷經千年演變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現象。它不僅承載著古人對家宅平安的樸素願望,也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風貌與民眾心理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