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戲,這一源自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藝術形式,自古便有“懸絲傀儡”之美稱,亦喚作“絲戲”,在民間親切地被稱為“嘉禮”。它作為閩南語系地區獨樹一幟的戲劇瑰寶,歷經數百年的沉澱與發展,已形成了一套嚴謹且完備的演出體系,累積了超過七百多部傳統劇目,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尤為獨特的是,在全國眾多木偶戲流派中,泉州提線木偶戲獨樹一幟,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這不僅是其藝術身份的重要標誌,更是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至今,它仍完整地傳承著近三百首曲牌的旋律與曲調,以及南鼓(即壓腳鼓)、鉦鑼等傳統樂器的獨特韻味。
泉州提線木偶的製作工藝精湛絕倫,木偶形象栩栩如生。特別是木偶頭部的雕刻與粉彩藝術,展現了匠人們非凡的創意與技藝,每一刀一劃皆透露著匠心獨運,既保留了唐宋時期雕刻與繪畫的古典風韻,又在新時代的傳承中融入了更多的誇張與變形手法,使得木偶形象性格鮮明,表現力極強,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精品。
在表演技巧上,泉州提線木偶更是挑戰極限,每個木偶身上通常繫有十六條以上,甚至多達三十餘條的精細絲線,這些絲線如同生命的脈絡,操控著木偶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如此繁複的操控系統,無疑對錶演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使得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技巧表演難度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堪稱頂尖,展現了人類智慧與藝術創造力的極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