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火了,他真能拯救現代人的心靈焦慮嗎?

  • Reading time:2 mins read

提到王陽明,近些年最熱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便是王陽明。曾國藩算是半個。”且不論此話的來源是否可考,它足以說明王陽明在中國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中國人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王陽明情結”?我們為什麼喜愛王陽明?我想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他向世人證明,實現“高於現實”的理想,是有可能的。

王陽明12歲時,曾遇到一個異人,此人判斷他日後必能成大事。於是陽明去問自己的老師:什麼是做第一等人,什麼是做第一等事?老師說:讀書,中第,做官,便是第一等人。陽明聽了這個答案很不屑,覺得太低了,他認為第一等人,是要成為“聖賢”。

12歲的王陽明對“什麼是聖賢”並無太清晰的概念,只是下意識覺得,“做官”這種一般意義上的世俗成功,不足以成為理想。他這一生要追求比這更超越的東西。

王陽明17歲時拜見了吳與弼的門人婁諒,婁諒送給他一句話,後來成為造就王陽明最關鍵的東西,就是“聖人必可學而至”,聖人的境界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抵達的。類似馬克思說的,“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在跪著看他”。如果你認為你做不了聖人,只有別人能做到,是因為你自己沒有這樣的渴望,沒有承擔的勇氣。史學家黃宗羲講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句話:王陽明給後來人開了一條“作聖之路”。

王陽明的人生和選擇,讓後世很多心懷理想的人意識到,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很強大。如果你也有“高於現實”的理想,不要放棄它,而是要充分調動自我力量去達成它。

第二,陽明心學是“關乎生存意義、價值的自我實現”的學問。

王陽明有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很多人對陽明心學有誤解,認為他是鼓吹主觀唯心主義。其實,王陽明想強調的是,人透過建立正向的心靈秩序,是完全可以擁有持續不斷的發自內心的動力,過一種極具價值感的人生的。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說,陽明學是“生命的學問”。它教你從人生內部去尋找生命意義,突破生命的限制。

當然,這種突破並不容易。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自己也是經歷了“五溺三變”(“五溺”指的是他曾沉溺在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老之中,“三變”是三次人生的轉變),經過大量實操、走彎路、內心煎熬,才建立起了一套能和自我生命緊密相接的,真切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

就像浙大哲學系教授董平說的那樣,“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只是要讓人主動地、自覺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並要求把這一心身秩序體現到、落實到自己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用這一完整的心身秩序來支撐起我們的日常生活,實現人格的獨立、健全、完整、統一。總體上說,陽明心學是關乎我們的實現生存的,是關乎生存意義與價值的自我實現的。”

第三,他摸索出一套實用的“做事方法論”,教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王陽明並非書齋裡的學者,高談闊論卻難以將理論落地。立德,立言,立功,他將自己的理念用到做事當中,一生中帶兵平定多處叛亂,掃清匪患,軍功卓著。其用兵“詭異”、獨斷,向來有“狡詐專兵”之名。
在記載其語錄的《傳習錄》中,常出現令人醍醐灌頂的句子,把我們一下子點醒:

弟子問:靜養時,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一旦遇到具體的事就不能再依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是為什麼呢?

王陽明回答:“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弟子問:學習沒有長進,怎麼辦呢?

王陽明回答:“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做事的時候別帶著得失心,否則便會患得患失,目標達成了就歡喜,沒達成就沮喪。抱著這樣的心態,無法獲取可持續的內心動力;這樣做事,也不是持久之道。

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只留下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