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無為”智慧,這一古老而深邃的哲學,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並非單純地被動等待,而是積極地順應生活的節奏。在莊子的故事中,提到過孔子與一位游泳者的交談,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
這個故事很好地闡釋了“無為”的概念,虛構了孔子的一個故事。一天,孔子在呂梁遊覽時,看到了一處高達二三十丈的瀑布,給人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瀑布的水花四濺,連猿猴、烏龜等對水環境適應能力極強的生物都不敢在這片水域游泳,可見水流是多麼湍急。
然而,孔子遠遠地看到一個壯年男子在水中,以為他想輕生,於是急忙派弟子順著水流去尋找。沒想到,這名男子大約遊了幾百步,沒過多久,就輕鬆自在地唱著歌從水裡走了出來。起初孔子誤以為他是鬼,感到驚訝後問道:“您游泳這麼厲害,有什麼秘訣嗎?”男子說道:“其實沒什麼訣竅,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順勢而為。我和渦流一起沉入水中,然後隨著向上的湧流浮出水面,完全順應水的流動,沒有任何對抗,這就是我的方法。”相信學過游泳的人都聽過教練的建議:不要緊張,要放鬆身體,慢慢地身體就會自然漂浮上來。如果越緊張、越對抗,反而會沉得更快。
在生活中,當我們經歷焦慮、緊張和憤怒等常見情緒時,似乎道理是相似的。面對這些情緒,別人常會建議我們放鬆。當你不再過於擔心失去什麼,而是順應生活的程序時,你會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力量。《道德經》中提到:“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裡的“無為”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做、坐等命運,而是強調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執著於結果。
“無為”指的是一種心態,而“有為”則指的是具體的做法,也就是說常說的“無為心、有為法”。
回到前面提到的大哥游泳的故事,難道他什麼都沒做嗎?顯然不是這樣的。他在進入漩渦時,與之保持同步,不進行無謂的掙扎,也不是完全不作為,而是隨著水流而動。消除對水的恐懼和抗拒,被稱為“無為心”;而觀察和感受水流,以及調整呼吸和姿勢,則是“有為法”。
最後,我們要銘記一句四字箴言——把握時機。並不是因為曾經失敗,所有事情就註定要失敗,而是因為時機還沒有到。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希望能夠迅速獲得成功,因此在轉行時,往往期望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能實現顯著的成就。看起來不順利就想輕易放棄,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是不可取的。真正獲得成功的人,並不是頻繁更換行業,而是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深耕細作,像挖掘一口井一樣,把深度做到一萬米。“無為”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它提醒我們要把生命的力量從紛擾與焦慮中解放出來,不再與自己或世界相對立。只有停止自我消耗,我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世界。以“無為”的心態去進行“有為”的行動,這樣的“有為”才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