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齋志異》中,有一則名為“狐鏡”的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與鏡中狐妖之間詭譎又隱含情感的交往。這不是一則簡單的志怪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幻象、執念與心魔的深刻隱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書生,性格孤僻,常年獨居,唯以讀書為伴。奇怪的是,自搬入祖屋以來,他每日清晨照鏡時,鏡中總隱隱約約映出另一個模糊人影,似男似女,似狐似人。他初以為是幻覺,便不予理會。久而久之,那人影越來越清晰,甚至在夜裡出現在夢中,與他低語相交,談詩論道,時而嬉笑,時而幽怨,彷彿是舊日知己。
漸漸地,書生對白日裡的世界愈加疏離,對鏡中的影子產生依戀。他開始與之對話,日復一日,情感糾纏不清。鄰人發現他常自語於鏡前,神情恍惚,便傳出“中邪”之言。一次偶然,友人請來一位老道士,道士觀鏡良久,嘆曰:“此非鏡,乃狐所魅。”原來,那鏡中之影,正是一隻千年修行的狐妖,因鏡成形,覓心而附。
道士說:“它無意害你,卻也不會放你。”書生陷入掙扎——割捨鏡中影子,便如失去唯一知音;若繼續沉迷,則恐性命難保。
最終,在道士設壇驅魅後,鏡中影子隨煙而散。書生雖保住性命,但從此神情黯然,再不照鏡。有人說,他失去的是一段孽緣;也有人說,那不過是他孤寂心靈的投影。

這則故事雖充滿狐妖幻魅的元素,卻暗藏對人性深層慾望的探問:我們是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鏡中之狐”?那是我們不願面對卻執迷不捨的情緒、幻象、過去的人,或者曾經的自己。
《聊齋》的魅力,正是在“志怪”中藏“志心”,借狐鬼精魅之形,映照人間情慾、哀樂、執念與取捨。而這則“鏡中狐影”的故事,亦提醒我們:當你久久凝視鏡中,鏡中之物也在凝視你。